首 页白鹿钟声正觉学院白鹿衔花佛教通讯慈善事业佛学常识禅书禅画佛门礼仪论 坛
辩中边论42(第四期)
文:admin     添加时间:2009-2-17 0:00:00

辩修分位品第五
    前面《相品》、《障品》、《真实品》,告诉我们如何认识宇宙人生的真实?《修诸对治品》指出了修行的方法;本品《修分位品》则是介绍修行的整个过程。
    佛法中关于修行的过程在各个宗派中都有讲。如《俱舍论》,其中《圣贤品》讲修行的过程,七贤四圣、五停心、总相念、别相念、四加行等修行次第讲得很详细。唯识宗的也讲到这个问题,比较正规的说法,如《唯识三十颂》中的五位: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在《成唯识论》中又把五位演绎成四十一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佛果位。然后通过三大阿僧祗劫的时间,每一劫修到哪一位都有明确地交待。这些都属于修行的分位和过程。说明从学佛到成佛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很多人学了唯识之后对成佛一点信心也没有,觉得还是禅宗好,当下顿悟,见性成佛。我觉得学唯识最好与禅宗结合起来,这样,修行才比较有信心。
    现在汉传佛教最大的问题就是修行的问题。中国的八大宗派,禅宗和律宗属于难行,戒律一般人都不敢去碰它,没有勇气去学它,学了也做不到。即使有一些人真正做起来,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是怪怪的,做不好。净土宗难信,虽然信的人也很多,但是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对净土宗能够深信不疑,老老实实地念佛,也还不太容易做得到。唯识、中观、天台、华严难学,学起来很不容易,要学懂、学通很困难。所以,八大宗派变成了三难:难学、难信、难行。为什么中国佛教有这么多问题呢?跟这三难有关系。
    《辩中边论》关于修行的过程有特殊的分法。本论与以往其它的经论不太一样。比如说,象声闻乘的经论,如《俱舍论》专门讲声闻乘的修行过程,大乘经论一般讲的是菩萨的修行过程。《辩中边论》把声闻乘的修行过程和菩萨乘的修行过程综合起来说明,这是本论的特点。
    甲一、三乘修证位次
    已说修对治,修分位云何?颂曰:
    所说修对治,分位有十八。谓因入行果,作无作殊胜。
    上无上解行,入出离记说,灌顶及证得,胜利成所作。
    论曰:如前所说修诸对治,差别分位有十八种:一因位,谓住种性补特伽罗;二入位,谓已发心;三加行位,谓发心已未得果证;四果位,谓已得果;五有所作位,谓住有学;六无所作位,谓住无学;七殊胜位,谓已成就诸神通等殊胜功德;八有上位,谓超声闻等已入菩萨地;九无上位,谓已成佛,从此以上无胜位故;十胜解行位,谓胜解行地一切菩萨;十一证入位,谓极喜地;十二出离位,谓次六地;十三受记位,谓第八地;十四辩说位,谓第九地;十五灌顶位,谓第十地;十六证得位,谓佛法身;十七胜利位,谓受用身;十八成所作位,谓变化身。
    这两颂包括了三乘圣贤修证的十八个过程。
    “论曰:如前所说修诸对治差别分位有十八种。”关于三乘修行对治的过程一共有十八个站点。每一个修行过程就象站点一样,比如乘坐火车从厦门到北京需要经过多少个站点:有大站,也有小站。假如是特快列车,停靠的都是大站。如果坐普快列车,那就不止十八个站点了。如果坐特慢列车,停靠的站点就更多了,不是十八个站,有可能是一百零八个站了。
    “一因位,谓住种性补特伽罗。”因位,大概是唯识宗的一个特点。唯识宗认为三乘圣贤的修行都有他们各自的因,因是唯识学上所说的种子,确切地说应该指种性。修声闻乘应该有声闻乘的种性,修缘觉乘应该具有缘觉乘的种性,要成佛必需具备菩萨的种性。具备了种性之后,修行才能有所成就。一个人如果没有菩萨的种性而想成佛,没门!一点门也没有!这种唯识的思想跟中国传统的涅槃思想不太一样。涅槃思想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唯识思想中的“五种性”思想,五种性其中有一种是“无种性”。无种性就是没有种性,这种人就惨了,完了!永远也没有成佛的希望。
    对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看法。无种性是相对而言的,不能绝对化。人有没有实在的种性差别呢?其实是有的。就好比人存在着天赋的差别一样,天生的禀赋不同。但是,这种禀赋是从哪里来的?它也是无始以来形成的,它并不是绝对的,它有可能改变。比如说对一个无种性的人来说,要让他学佛,让他修行成佛,这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就象现在,我们想让社会上的某些人来学习佛法,对他宣讲佛法,他却一点也不以为然,根本就不把这当作一回事。
    唯识宗关于种性的问题,认为成佛一定要有根基,要有成佛的根基,这种根基就是住在某一种种性的补特伽罗有情。比如说具有菩萨种性的有情,或者说具有声闻乘种性的有情,或者说具有缘觉种性的有情,这是基础。没有这种基础,想证声闻果或是想证佛果都是不可能的。
    “二入位,谓已发心。”什么叫入位呢?已经开始发心就叫入位。具备了种性之后,如果没有发心,那也是不管用的。具备种性之后,就得进一步发心,或发增上心,或发出离心,或发菩提心。发心了才有动力,发心了才有目标。
    “三加行位,谓发心已未得果证。”已经发心之后就得开始用功修行,从开始加功用行到证得果位的整个过程都叫加行位。大概包括了资粮位和加行位。
    “四果位,谓已得果。”经过加功用行的努力,经历了暖、顶、忍、世第一的四个位次,断三界见惑,证得初果。
    “五有所作位,谓住有学。”声闻乘四果向的前四向三果都属于有学位。为了断尽三界见思二惑,从有漏进入无漏,所以还要继续学习,还要继续修行,所以称为有学。
    “六无所作位,谓住无学。”指声闻无学位。无学位就是不需要再做什么了。断尽三界见思二惑,出三界生死牢狱,在声闻乘的修学意义上已经毕业了,在声闻乘中果位最高,不用再学,不用再修,所以叫无学。
    “七殊胜位,谓已成就诸神通等殊胜功德。”是证无学果后,成就三明六通各种种殊胜功德。
    “八有上位,谓超声闻等已入菩萨地。”前面从第一因位到第七殊胜位,主要从声闻乘的修行过程来说,现在第八有上位是从菩萨道说的。菩萨道行者声闻证入无学位之后,转而发大心济世救苦,慈悲度生,就进入菩萨地了。
    “九无上位,谓已成佛,从此以上无胜位故。”成佛就是无上位。再没有比这个果位更高更无上,所以叫无上位。第八位到第九位指的是八地以上的菩萨和成佛的过程。
    “十胜解行位,谓胜解行地一切菩萨。”胜解行位就菩萨修行的位次来说明。菩萨修行过程中,所有的资粮位、加行位都属于胜解行地的范畴。因为在资粮位、加行位的菩萨还没有见道,他们对道、对实相停滞在行解的状态之下。所以佛法中说,悟有两种:一种是解悟,一种是证悟。通过学习教理之后,做到解悟并不难。经典看得多了,知道佛法的深意,对见道、真如、涅槃等能懂,但仅仅是一种知识,仅仅知道而已,你无法亲证那种境界。不过,这种解悟是证悟的基础。因为有了解悟的基础,你才能时时刻刻懂得如何去修行,懂得怎么样去接近这个道。
    “十一证入位,谓极喜地。”这是证入道的一个过程,指极喜地,是菩萨地的初地。
    “十二出离位,谓次六地。”指十地中的第二地至第七地。从二地离垢地到三地发光地、四地焰慧地、五地极难胜地、六地现前地、七地远行地,这六地都属于出离位。从有漏的状态中走出来,使生命逐渐进入无漏的状态。
    “十三受记位,谓第八地。”受记位指的是第八不动地。第八地在修行的过程中,已经能做到无漏无分别智的相续。所以,它在菩萨修行过程中,属于一生补处的“阿惟越致”,成佛的位次对于这一地的菩萨来说已经是固定下来,已经正式取得成佛的资格了。
    “十四辩说位,谓第九地。”辩说位指第九善慧地。第九地成就四无碍解,雄辩滔滔,辩才无碍。
    “十五灌顶位,谓第十地。”成佛之前所行的灌顶。古印度太子登位前要举行灌顶仪式,灌顶后将来才能确认他做国王。佛教用这件事例来说明即将成佛的第十地菩萨。
    “十六证得位,谓佛法身。”证得佛的法身,彻底圆满地证得佛的法身。其中的深义就象《法华经》上所说的“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证得位与第十一位的证入位不一样。证入位属于见道位,见了实相一下就跑了,有可能再也找不到它了。你必须修行修行再修行,修行到那种境界才能再见。证得位就不一样,它已经圆满地证得实相,整个生命已经彻底地进入无漏无分别智的状况,彻底地证得诸法实相。
    “十七胜利位,谓受用身。”胜利位指成就受用身,在法身的基础上成就受用身。受用身有两种:一种是自受用,另一种是他受用。自受用指佛陀自己受用,自作自受。他受用指给别人受用,自作他受。佛陀的他受用是为大菩萨所显现的色身。
    “十八成所作位,谓变化身。”成所作位是变化身。变化身也有好几种,所谓“三类分身息苦轮”。根据不同的根机示现不同的身相,以此来度化众生成就一切度生的事业,这就需要变化身。
    这就是十八位次。看完之后,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十八种位次既是分位,是一个过程,同时它是果位,也是最终的结果。它既是过程也是结果。所以,过程和结果不是截然分开的。如果再进一步明确地把过程和结果分开,那么,从第一位到第十七位都是属于过程,第十八位才是结果。但是,当讲过程的时候,同时也讲到结果。所以,在下一品《辩得果品》,还会进一步发现这个过程和结果似乎很难辨别清楚。


Copyright(c) 2006-2008 www.chinabls.cn All Rights Reserved

益阳白鹿寺版权所有   本网站由益阳迪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制作维护

客堂电话、传真:0737-4208349 知客师:明谷法师 1310737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