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白鹿钟声正觉学院白鹿衔花佛教通讯慈善事业佛学常识禅书禅画佛门礼仪论 坛
辩中边论38(第四期)
文:admin     添加时间:2009-2-17 0:00:00

甲二、四正断
    已说修念住,当说修正断。颂曰:
    已遍知障治,一切种差别。为远离修集,勤修四正断。
    论曰:前修念住已能遍知一切障治品类差别,今为远离所治障法,及为修集能对治道,于四正断精勤修习,如说已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乃至广说。
    四种正断,断什么呢?断除邪恶、不善之法。四正断也叫四正勤,勤是精进努力地修行,断恶修善。四正断是精进努力的项目。前面的四念住,已经告诉我们在修行中所要安住的、以及所应对治的、所应证得的一切内容。如何才能达到这种要求?哪一些是真正应该远离的?哪些是真正应该成就的?哪些是应该修的?这就是要勤修四正断。
    “论曰:前修念住已能遍知一切障治品类差别。”前面所说的四念住已经能够正确地知道一切障,已经能够对治一切障的差别,对治身受心法所起的常乐我净。
    “今为远离所治障法及为修集能对治道于四正断精勤修习。”现在为了能够达到真正地远离,所要对治的一些障碍以及所要成就的圣道,对于四正断必需精勤修习。其实,佛教所讲的精进,有它的具体内涵,不是说勤奋干任何事。精进的内涵在止恶行善,止恶行善的行为才叫精进。如果不是止恶行善的行为,你尽管很卖力很卖命地去做,也不可以叫精进。那么,精进的内容是什么呢?
    “如说已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乃至广说。”四种正断指的是什么?就是: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增长;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法令断除。四正断的内容就这四个字:止恶行善,乃至广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甲三、四神足
    已说修正断,当说修神足。颂曰:
    依住堪能性,为一切事成。灭除五过失,勤修八断行。
    论曰:依前所修离集精进,心便安住有所堪能,为胜事成修四神足,是诸所欲胜事因故。住谓心住,此即等持,故次正断说四神足。此堪能性,谓能灭除五种过失修八断行。
    四神足是什么呢?即欲、勤、心、观,四种能够成就神通的根本。神通依什么产生?依禅定而产生。如果要成就禅定,必须从四个方面来修行。第一是欲,第二是勤,第三是心,第四是观。通过修欲勤心观的修行就能成就禅定。所以,四神足的内容,实际上是修定的内容。在三十七道品中,四念住属于慧的内容,通过智慧的观照,观身、受、心、法,远离常、乐、我、净;四正勤属于戒的内容;四神足属于定的内容,戒、定、慧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论曰:依前所修离集精进,心便安住有所堪能,为胜事成修四神足,是诸所欲胜事因故。”依四正勤的修行,心才有能力修定。有了定,才能成就一切事业。从佛法来讲,三乘圣果的所有功德都建立在禅定的基础上。离开了禅定,一切功德都不能产生。那么,怎么样成就禅定呢?首先灭除五种过失,然后再勤修八种断行。
    “住谓心住此即等持,故次正断说四神足。”心住在一种怎么样的状态中呢?心住在等持的状态中。等持,等就是平等,平等使心念进入一种高度平衡的状态。而平衡的心态要远离两种情况,一是昏沉,二是掉举。心如果能远离昏沉掉举,心便能安住在平稳和平静的状态之中。所以在断恶修善的四正断的基础之后,必要修四神足。
    “此堪能性,谓能灭除五种过失修八断行。”在持戒的基础上,灭除五种过失,修八种断行,才能成就四神足。
    何者名为五种过失?颂曰:
    懈怠忘圣言,及昏沉掉举。不作行作行,是五失应知。
    论曰:应知此中昏沉掉举合为一失,若为除灭昏沉掉举,不作加行,或已灭除昏沉掉举,复作加行,俱为过失。
    五种过失指:懈怠、忘圣言,及昏沉掉举,不作行、作行。第一种是懈怠;第二种是忘圣言;第三,昏沉掉举合为一种;第四种是不作行;第五种是作行。五种过失必须知道。在修禅定的过程中,必须摆脱这五种心理状态。
    “论曰:应知此中昏沉掉举合为一失。”颂中说昏沉掉举合为一种。昏沉掉举是心态中两种极端的状态。昏沉使心暗昧,只想打瞌睡,处在昏昏沉沉迷迷糊糊的状态。掉举的状态,刚好相反,心很浮躁,想东想西,浮想连翩,想尽办法使心静一静也做不到。平常说思想特别活跃,这就是掉举。掉是无法入定,举是高高举起,很浮躁。现在整个社会是浮躁的社会。浮躁,是一种掉举的表现。所以,现在的人没有定力。想要有定力,就得摆脱昏沉掉举两种状态。而一般人的心态,不是昏沉就是掉举。禅定要远离这两状态,使内心保持一种平静,保持一种清明。所以,要修行,要修禅定,要多念佛,要多诵经,慢慢地培养定力。
    “若为除灭昏沉掉举,不作加行,或已灭除昏沉掉举,复作加行,俱为过失。”这里举出不作行和作行。打坐的时候,保持正念。在高旻寺的禅堂打坐,有的时候,班首师父就会喊:“正──念──提──起──。”为什么呢?原因是,有的人进入昏沉的状态要睡着了,有的人进入掉举的状态浮想连翩。在这个时候,班首师父喊“正念提起”。这么一喊,正念就提起来了。在这种状态之下,应该怎么办?应该作行,需要作行。所以说,如果为了灭除昏沉掉举而不作加行的话,这是不对的。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已经灭除了昏沉和掉举,心很平静,已经进入清清明明绵绵密密时,这是非常好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如果还在作加行,反而会落入掉举。这个时候,应该放松,就很容易进入定的状态,不要作加行。假如在这样的状态之下,“复作加行”,还在念头上做功夫,观照力太强,结果反而不能入定。所以,在打坐的过程中,什么时候该不作行,什么时候该作行,要弄清楚。不然的话,“俱为过失”,不该作行的时候你作,或者说该作行的时候你不作行,都属于过失的范畴。
    为除此五修八断行。云何安立彼行相耶?颂曰:
    为断除懈怠,修欲勤信安。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
    为除余四失,修念智思舍,记言觉沉掉,伏行灭等流。
    论曰:为灭懈怠修四断行,一欲二正勤三信四轻安,如次应知即所依等。所依谓欲勤所依故。能依谓勤,依欲起故。所因谓信,是所依欲生起近因,若信受彼便希望故。能果谓安,是能依勤近所生果,勤精进者得胜定故。为欲对治后四过失如数修余四种断行,一念二正知三思四舍,如次应知即记言等。记言谓念,能不忘境记圣言故。觉沉掉者谓即正知,由念记言便能随觉昏沉掉举二过失故。伏行谓思,由能随觉沉掉失已为欲伏除发起加行。灭等流者,谓彼沉掉既断灭已心便住舍平等而流。
    “为除此五修八断行。云何安立彼行相耶?”为了除去这五种过失,所以要修八种断行。如何来安立这八种行相呢?到底用哪一种法门对治哪一种障碍呢?
    “颂曰:为断除懈怠,修欲勤信安。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为除余四失,修念智思舍,记言觉沉掉,伏行灭等流。”为了要断除懈怠(五种过失中的第一种),必须修欲、勤、信、安的四种法门;而断除其余四种过失,应该修念、智、思、舍。
    “论曰:为灭懈怠修四断行,一欲二正勤三信四轻安,如次应知即所依等。”首先为了灭除懈怠,什么叫懈怠?大家肯定都知道。因为每个人都有懈怠的时候。为了灭除懈怠、懒惰,必须修四种断行。第一种,就是欲。欲是一种希求。对禅定有一种强烈的需求和愿望,觉得禅定非常重要,首先得有这样一个前提。如果没有这种心理需求,那肯定不会去修禅定,可有可无。第二种是正勤。正勤是直接对治懈怠的。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就是对治懈怠的。第三种是信。对禅定的修行,要深信不疑。因为深信不疑,修起来才有动力。如果半信半疑,有可能不会去修。第四种是轻安。修禅定,尝到一点甜头,修起来才有劲。如果一天到晚坐在这里,枯坐蒲团,坐得腰酸背痛,还有打瞌睡,毛病都来了,一点享受不到禅悦的乐趣。人家法喜充满,你痛苦不堪,越坐越没劲,自然退失坐禅的心了。所以。必要的甜头,也是需要的。必要的甜头,就是指轻安。有了轻安,人家不让坐,也会自觉地去坐。你会觉得,这是世间上最快乐的,除了轻安之外,再也没有别的快乐了。
    “如次应知即所依等。”在灭除懈怠的过程中,这四种法门:欲、勤、信、轻安,它们具有相互的关系,四种法门不是决然不同。它们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所依谓欲,勤所依故。能依谓勤,依欲起故。”这四种法门,“欲”是所依,是修禅定的动力。修禅定的需求,这很重要。有这个希求之后,才会精进地去修。能依指的是“勤”。为什么?因为精进是依止这种需求、这种需要而产生的。
    “所因谓信,是所依欲生起近因,若信受彼便希望故。”信又是欲望生起的所依,信又是属于欲的所因。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要信仰之后,才会生起希望。因为信仰禅定法门,才会希望得到禅定。如果不信仰禅定,不觉得禅定有什么好处,不相信禅定会带来利益,对禅定能产生希望吗?那肯定不会。
    “能果谓安,是能依勤近所生果,勤精进者得胜定故。”最终能成就的结果就是安。安是轻安。轻安属于能依的勤──精进所产生的结果。一个人只有勤行精进才能得定。所以,打坐还须要精进。通常有一句话,叫作“久坐有禅”,坐的时间长了,就会有禅的。当然,正确的方法很重要。没有正确的方法,坐的时间长了,越坐越痛苦。要不,就着魔了,那很麻烦。
    “为欲对治后四过失如数修余四种断行,一念二正知三思四舍,如次应知即记言等。”前面讲的四种,是专门对治懈怠的。懈怠这种障碍,在修行过程中是最难对付的问题。需要四个法门才对治得了。为对治五种过失的后四种,还要修其它四种行:一知念;二正知;三思;四舍。这四种就是前面所说的记言、觉沉掉、伏行、灭等流。
    “记言谓念,能不忘境记圣言故。”记言是记住某一种经教的义理,念是什么呢?念,是记忆。记住某一段文字,记住某些义理,记住一句佛号。因为有记的前提,才会产生念。如果记不住,早忘记了,还念什么?所以,正念的前提,就要牢记。念佛为什么要拿着一串念佛珠?干什么用的?那是提醒你,你在干什么。一看到念佛珠就知道在干什么。如果没有念佛珠,很容易念到别的地方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念、念,念到后来变成    “青菜萝卜,青菜萝卜(众大笑)”。所以,记表示能记住,不会忘记。修禅定的前提就是要念。有了正念,才能得正定。
    “觉沉掉者谓即正知,由念记言,便能随觉昏沉掉举二过失故。”觉,能够觉悟沉和掉,知道自己已经进入昏沉的状态,也知道自己已经进入掉举的状态,从而能够从昏沉或者掉举的状态中摆脱出来,保持一种清清明明的心境,正念当前,保持智慧的观照。因为念的记言,在正念的前提下才能产生正知,如果没有正念,有可能在昏沉或掉举的状态中。如果说有正念,就能从昏沉掉举两种过失中摆脱出来,然后使心念处在正知的状态中。所以,禅宗的修行,非常重视正知的力量,禅宗虽然不重视戒律,但是,他们对心念的要求非常严格。平常人,一天到晚,有很多时间都是处在不自觉的状态中,而禅宗祖师们时时刻刻都能保持清清明明的心境。
    “伏行谓思,由能随觉沉掉失已为欲伏除发起加行。”伏行指思。当我们处在昏沉掉举的状态时,必需正念当提,起心观照。“灭等流者,谓彼沉掉既断灭已心便住舍平等而流。”当摆脱了昏沉和掉举两种状态之后,心念当住于平等壮态中,不必作意观照。永嘉禅师有四句话:“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这四句话说明了这个道理。用心的时候,但又是无心。无心的时候,又在用心,但又不起心动念地加功用行。如果起心动念去加功用行,这个时候,反而观照力太强,不容易寂静,不容易入定。所以说要不作行。


Copyright(c) 2006-2008 www.chinabls.cn All Rights Reserved

益阳白鹿寺版权所有   本网站由益阳迪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制作维护

客堂电话、传真:0737-4208349 知客师:明谷法师 13107377139